《泉州晚报》泉州轻工学院·恒安集团师资培育暨科研孵化基地、人才中心和恒安智能工学院正式授牌——产教融合重在双向互相补短

作者: 时间:2017-12-26 点击数:

12月21日,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和恒安集团举行了“深化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”签约仪式,成立师资培育暨科研孵化基地、人才中心。同时,学院对部分系部进行调整,设立以股东企业名称命名的二级学院,包括恒安智能工学院、安踏时尚设计学院、浔兴建筑学院、艾派文创学院、金龙商学院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: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,深化产教融合,校企合作。日前,国务院下发《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提出“强化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”“引企入教”等。轻工学院在产教融合上的这些探索实践,完全吻合了国家要求及未来发展方向。

□本报记者 陈丽萍 通讯员 林圣娥

什么是职业教育

它给企业生产能力,给学生生活能力

“职业教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重视。《意见》出台后,我们非常兴奋,这说明职业教育发展中企业发挥重要主体作用,已经变成趋势。学院马上组织教师学习领会《意见》精神。”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执行董事王树生博士介绍。

轻工学院由金龙集团、恒安集团、安踏集团、浔兴集团、艾派集团等五大股东出资联合办学,在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。学院推进“二元制”试点项目,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,在省内乃至全国引起社会反响,而“二元制”就是我省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新阶段。

相对于传统学徒制的“师傅带徒弟,以师为主”而言,现代学徒制发挥了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,以企业和学校为双主体,有着校企双主体育人、学生双重身份两个标志。

现代学徒制的第一个标志是企业主导性,说穿了就是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”。企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,反过来倒推出人才规格、人才需求、人才素养,然后要求学校培养这样的人,这是真正的订单式培养。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“量身定做”,同时赋予学生未来成长的基本素养,企业需要的基本技能加上人格、人文素养教育等。第二个标志是学生学徒双重身份,学生要明确与学校、企业的关系,对学校有学籍关系,和企业有劳资关系,将让学生“有所属”,学习成长的目的性更强。

此次恒安集团授牌轻工学院成立人才中心,就是要根据企业人才需要,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。由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,从招生前就和企业互动,根据企业的人才需要分专业分班级,为企业招工之后将学生初步培训成企业工人,再进行学历教育的培养培育。

王树生博士认为,职业教育发展、现代学徒制推广的瓶颈在于企业没有积极性。怎样不给企业添麻烦,能有实际效果满足企业要求,不仅是学校要思考的问题,也应是政府行为。虽然是双主体,企业也发挥主导作用,但是不能要求企业牵头为主来办教育,学校和老师要在教育资源整合中负起责任来。

职业教育就是提高生产生活生存能力,实现“校企生”三方共赢。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要以“需求导向、重视实效、互利共赢”为原则,要抓住机遇,要互动起来,不给企业添乱,不给企业添麻烦。

产教融合的核心是什么

产的核心在技术,教的核心在人才

学院将智能工业系命名为恒安智能工业学院,恒安集团人力副总监刘莹认为,这是恒安智能化生产和学校的完美结合。培养“双师型”人才,老师要到企业中去,了解企业最新的理念和技术,企业的技术人才也要接受理论学习。

学院在企业里设立的师资培育基地包括两个部分,一部分是企业的技师学习教育基本理论,学习教育方法,掌握传授技巧,另一部分是学校老师要懂得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、先进工艺、先进材料,把技术、工艺、材料变成教学内容。反过来,学校要反哺企业,在教学过程中、创新创业过程中,会有创意、创新的灵感或者是成果,值不值得孵化,由谁来孵化?孵化土壤在哪里?在企业。所以,要把企业设置成师资培育和科研孵化基地。

双方资源要共享,双方优势要互补。企业资源是岗位、技术、技师,岗位是学校的“产品”也就是学生“消化”的地方,技师是学生的技术老师,技术是学生学习的内容。如何把技术变成学习内容,把技师变成学校老师,这是一个课题。陈海山2004年进入恒安工作,作为一名在一线成长起来的调试工程师,他主要负责设备的维修、调试、改造,也要给调试专员、操作工培训,“更多地学习一些理论和教育方法,能帮助我们做好培训,让学生、员工更好地接受知识。”

高职学校老师也要到企业学习技术,变成技师。教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黄重成老师说,学院全面推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实习制度,践行访问工程师制度,实施教师与企业“1+1”联系制度,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有2个月时间在企业挂职实践实习,再根据自己的收获重新进行教学设计,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。

在校企合作中,教师起着融合教育资源的作用和发现、引领市场需求导向的作用。“把科研孵化基地设在企业,可以将企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,以及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,而依托基地开展校企协同创新,也能加快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。”黄重成老师说。

产教融合重在哪?重在师资的双向培育。让学校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,企业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。“产的核心在技术,教的核心在人才。产教融合就是技术和人才的合作。企和校的合作就是产和教的合作,就是技术和人才的合作。”王树生博士说,校企真正发挥主导作用,真正有积极性,注重实效,优势互补,自然合作就有了。

岗位创新就是创业

校企文化互动是最好的产教融合

需求导向,注重实效。王树生博士认为,创业不是一定要创办小企业,岗位创新就是创业,创业不分你我,在每个岗位上认真做事都是在创业。学院探索的正是有针对性地按照企业的需求,培养创新型人才,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。

校企文化互动是最好的产教融合。王树生博士说,企业里务实的文化、生产的文化和大学里青春的文化、浪漫的文化、向上的文化、梦想的文化,要结合起来。企业员工要有梦想、有未来意识,大学生要务实,要有生产意识、生存意识、成本意识,两个一结合,有了文化互动,就有了幸福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学院原创的办学理念“被需值教育”,经过多年坚持已成为学院品牌,并被福建省作为教育管理典型案例上报教育部。“被需值教育”强调的是增强师生为别人着想、精准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。

2014届毕业生汤结生在恒安工作半年多就当上了生产班长,要为操作工、包装工、线长等40多人做好“服务”工作,“学校教给我们的好学、务实精神和放下身段多为他人考虑,让我在工作中受益无穷。”

努力被需要,提升“被需值”。来自漳州的赖伟城2015年毕业后进入百宏集团工作,如今是一名电气领班,“在轻工学习时我们就明白,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,我们就要尽快去学习和做好服务。”

教育就是在“做农业”

为学生补岗位需求和自身能力短板

教育要遵循两个规律,一个是产业发展规律即企业的需求,还有一个是学生发展规律,也就是学生的需求。

王树生博士认为,教育是在“做农业”。正如每种作物成长规律不同,需求的养分不一样,学院要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,学生各自成长需求的营养和自身具体营养的差别是由教育来补充的。做农业要尊重作物生长规律,需要磷肥施磷肥,需要钾肥施钾肥。同样的,教育要尊重学生成长规律,为学生补岗位需求和他自身能力的短板。

促进产教双向供需对接,就要求教学与生产工艺、技术实践零距离,要求学生在校所学和岗位所需密切联系。对此,在恒安工作的汤结生颇有体会,他举例说,对于一些配件的损坏,常需要借助蔡荣盛老师教的CAD来对配件画图加工,设备一遇到电气故障,通过陈肖丹老师教的单片机、PLC,能够很快排除故障。“这些课程内容让我们在岗位中很快上手,融入企业中,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为企业创造价值。”

刘莹认为,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才是硬道理,教育育人要更多考虑到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未来发展。“我们五家企业合作办学,目的也不仅仅是自己培养人才,其实这是一种社会责任,也是在做公益事业。有技术的学生到哪个企业都能有所贡献,而能引导一个孩子成长成才,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幸事。”

链接: http://szb.qzwb.com/qzwb/html/2017-12/26/content_379145.htm

版权所有@ 泉州轻工学院 Copyright @ 2012-2020 All Rights Reserved
通讯地址:福建省晋江市高教东路(362200) | 电话:0595-36207897/0595-36207066 传真0595-36207779

手机版